名家谈艺 | 河西简牍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借鉴意义
【按】本文作者俞治是甘肃优秀书法家,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书法技艺深受简牍章法及笔法启迪。近年来,作者深入剖析河西简牍的风格之多、用笔之美和章法之变,以探索寻找河西简牍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借鉴意义。全文3089字,阅读约需7分钟时间。
二十世纪初以来,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推进,甘肃河西地区,尤其是敦煌、武威等地出土的简牍数量庞大、内容丰富,使我们在时隔两千多年以后,依然能近距离地看到汉人墨迹的真实面貌,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汉代书法发展的演变过程,也给我们当代书法学习和创作提供了借鉴、取法的宝贵资源。河西简牍就是汉人书写留下的遗墨,考古界和史学界对这些简牍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,取得了丰硕的成果,这些埋葬在地下两千年前后的珍贵历史文物,为研究汉代政治、军事、文化、经济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,同时也引起了书法界的重视,成为书法家们研究的新课题。概括而言,河西简牍的艺术特征及借鉴意义包括如下五个方面。
美学意蕴丰富
简牍书是隶书、楷书、行草书产生的母体,简牍书正处于字体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,其书写涵盖了篆、隶、草等字体,行、楷等字体特征也开始出现,甚至有杂糅两体或三种字体,难以严格区分的过渡性字体。隶书又包括了古隶与八分,这两种字体的传承与过渡刚好体现了汉字在汉代发展的实际情况。河西简牍的发展时间跨度大、风格种类多,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。
1.不同时期的书写,风格变化较大。早期的简书篆意较浓,后来逐步发展为成熟的八分书,后期的书写逐渐向楷书变化,在书写中又带有很浓的行书笔意,撇、钩等代表性笔画又具备楷书的基本特征,字形也由长渐变为扁,再渐变及方。这种书体的孕育及演变对创作中的融会贯通、由此及彼、打破各种书体之间的孤立、打通五体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,单学一体者也可知其来龙去脉,可以起到以他山之石攻玉的作用。
2.同一时期的书写,风格变化丰富。同一时期、同一地区出土的间牍,风格也是一简一格,每枚单简都保持了相对的完整与独立,说明当时很多书写者已能表现出代表自己性格特征的书风。
河西简牍从出土单位来看,有遗址和墓葬两种;从书法风格来看,出土墓葬的简书书写内容保持了相对完整性,多以古代典藉、法令、诏书等内容为主。这时的简牍已经书写规范,体现出较高的书写水平,书风渐趋成熟,以庄重、典雅、相对规整为主。出土于遗址的书法,由于书写者身份的千差万别,书写内容的不同,级别、功用的差异,形制也有较大变化。
这些简大多散乱、遗失不全,书法风格千变万化,即使是书写同一种书体,因书写者不同,社会功用不同,书写技巧、作者性情也不尽相同,书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,既有规矩典雅的典型八分书,如肩水金关简中的儒家典籍内容,这些简字势横向舒展、波磔分明、字距均匀、排列有序、书风整饬,作者具有较好的书写水准和整体把控能力。也有粗细变化较大,体现出良好书写节奏感和技能性的简书,还有茂密、粗头乱服的简书,这些简多出于社会最下层的工作记录人员手笔。
但今天看来,依然是字形参差有致,灵活飞动,无论是用笔、点画、字形、字势都充分发挥了书写生理与书写工具的优势与性能,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性与生命力。这些不同风格、一简一格的美,正是治序当代书法创作灵感匮乏,千人一面,万作一貌的“展览体”良药,对于寻求个人风格面貌、凸现自我价值有巨大的启示意义。
笔法美
纵观河西简牍,无不暗合这个用笔的规律。至于其间的笔势、笔意及情感的变化都是在自然用笔的基础之上生发展开的。对于这种笔法的学习和探究,尤其是研究唐以前书法的用笔,汉代简牍书法为我们提供了最好、最直观的教科书,直接以墨迹示人,对研究具体的笔法、笔势、笔意及对整体章法的学习都是难能可贵、不可替代的。
因势造型、因材制宜
1.单行稀疏型。如武威仪礼简,这样的章法行行分明,规整典雅,美观统一。
2.单行茂密型。如武威《王杖十简》字形粗细变化较大,左右分张,字迹间隔细小,紧凑但又不显凌乱,整篇文字具有整饬的美感,厚重沉雄与灵活飞动兼具。
3.两行并列型。这种章法形式在《敦煌马圈灣汉简》中多次出现,它们贵能上下连贯、左右呼应、和谐统一。
4.两行多段型。如《候粟君所责寇恩事》册,这样的布局疏密相间,每行分两段或三段或书写,字距紧凑,行距较大,形成明显的书写节奏,有积字成行、积字成篇的气势。
5.多行稀疏型。《武威医药简》中多次出现,这种章法打破了字距、行距的限制,轻松自然,一任自然,与魏晋人书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以上几种章法布局是河西简牍常见的章法形式,除此之外,还有在此基础上变化和延伸出来的各种布局形式,这些变化丰富的章法构成有利于打破我们在创作中的传统模式,实现章法形式上的创新。
升华用笔
当代书法对隶书的学习和临摹主要以取法汉碑为主,但是完全学碑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,因为碑(拓片)是先书而后刻,先刻而后拓的,已不是第一手资料,何况碑拓的质量也是千差万别。
除此之外,还有原碑本来就漫患不清、破损严重的。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,一招不慎,就会走上只见刀锋的刻板、僵化之路,完全失去了自然书写应有的书写性、合理性、生动性,完全习简者又易陷入浮滑、狂野的误区。碑简结合,以简化碑,以碑润简,方为学书正道。
艺术精神
秦汉是书法由篆而隶的演变过程,这时的书写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,篆书的中锋、理性、严谨、象性逐渐削弱,隶书的中侧并用,三折笔、扁阔开放字形出现,隶变终于完成,由篆书变为隶书的线条,主要是运笔方式产生了起伏快慢的节奏变化,其线条是由安静的一画到运动的一画,其精神却是由理性到浪漫。河西简牍经历了隶变发展到成熟的过程,为我们展现的也正是汉人不拘一格、天真烂漫、宽博宏阔、极尽夸张变化之能事的浪漫精神,这对我們理解变化、理解变化之所来、理解如何合理去变找到了一个方向和参照。
河西简牍为我们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大汉画卷,政治、军事、文化无不囊括其中,一简一册,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汉人坚韧、自信、意气昂扬、开放、包容、浪漫的人文情怀,无处不散发着那个辉煌时代朝气蓬勃、开拓进取的气息,让我们感动,让我们敬畏,也给我们以启迪。
俞治,甘肃民勤人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书委员会会员、甘肃省书法家协会评委库首批评委、中国书法家协会“翰墨薪传”全国书法教师培训活动辅导教师、武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。作品曾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“敦煌杯”全国书法大赛、第四届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、第三届“四堂杯”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、第三届全国册页书法作品展。2020年被中国书协评为先进个人。